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傾情演繹大美永城
河南永城市
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新要求,為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希望。作為傳統農業大市,永城市應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把“三農”工作繼續作為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綱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建設豫魯蘇皖交界地區充滿活力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永城發揮重要作用。具體可在以下五個方面加力推進:
一、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產業是“三農”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發展和壯大鄉村產業。
一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優勢特色產業。永城市演集、芒山、高莊、城廂、太丘、條河、薛湖等農村產業發展較好的鄉鎮,要繼續把優勢做大做強,把特色做精做專,并拉長產業鏈條,朝著農村產業規?;?、集約化和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其他鄉鎮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全市農村產業蓬勃發展態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力基礎保障。
二要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形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三農”問題的良方。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作為中國面粉城的永城市,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支持永城面粉產業健康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以促進面粉食品產業健康發展試點為抓手,以承辦中國面粉食品博覽會為契機,圍繞種植、收儲、加工、政府服務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效促進小麥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培育現代面粉食品產業集群,持續推進面粉食品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優勢面粉加工企業向主食加工、方便食品、休閑食品、速凍食品延伸拓展,形成“種植—面粉—面制品”產業鏈,實現面粉食品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我市由中原東部大糧倉向中原東部大廚房轉變、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跨越。
三要大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結合永城實際,重點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擴大土地流轉面積;發揮五大面粉集團、麥客多食品、眾品屠宰加工、陽光飼料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作用,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轉化率和附加值,加快推進全市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依托賣貨郎、北京華商街、中華易購、河南云付通、云農場等電商企業,利用全市740個行政村中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為切入點,積極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鼓勵農民開辦農家樂、休閑農莊等旅游項目,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大力發展諸如太丘黃橋社區的現代農業生態園、高莊幸福港灣的酥梨采摘園、馬牧西董樓村的葡萄觀光園等特色休閑農業。
四要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創新是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的動力源泉。永城市作為國家、省級農村土地確權試點市,更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三農”事業長足發展。要按照中央和省有關要求,在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近些年來,農村環境雖然通過綜合整治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許多地方反彈較大,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阻礙,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要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要繼續堅持全域規劃理念,按照“五規合一”要求,根據各村產業基礎、村莊規模和人口發展趨勢以及鄉風民俗、經濟特色、歷史沿革、文化底蘊、生態紅線等現實條件,進一步科學編制和修訂完善《永城市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積極引導各鄉鎮建設新型農村、美麗鄉村、共享農莊、特色小鎮等。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則,立足生態、產業、文化、特色資源等優勢,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與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要立足村情民意,順應農民需求,在村莊原有的基礎上,突出道路硬化亮化、村莊綠化文化、環境凈化美化等重點,增加村內基礎配套設施,不搞大拆大建,實現村莊有機更新,保持鄉土氣息、田園風味,做精、做細、做美每一個村莊,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要在教育、醫療、社保、文化體育等方面進一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加快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
二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要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從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入手,全面改善村莊整體面貌和農戶生活環境。要按照“搞干凈,放整齊”要求和“三無一規范一眼凈”標準,對各村進行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要按照“六化九改一園三創”標準進行提升,實現農民生活富裕、農業生產先進、農村生態良好、公共服務完善。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大力推行分類收集、就地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的垃圾處理辦法。要加快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保潔員有清掃工具和垃圾清運車,行政村有垃圾桶、垃圾池,鄉鎮有垃圾中轉站或規范化垃圾轉運站,市有垃圾處理廠”的要求,為各鄉鎮、各行政村配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設備。要建立長效保潔機制,重點推廣政府購買農村保潔服務和建立村民保潔理事會等行之有效的農村保潔做法。
三要大力推行農村“廁所革命”。要將農村改廁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出臺全市農村“廁所革命”實施意見,制定符合實際的農村衛生廁所、室內廁所建設標準和施工操作規范,強化農村廁改工程管理,嚴格農村改廁流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采用市里補償、鎮里配套、村民集資的“三三合一”資金籌集模式,加快建設農村廁所。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上級專項獎勵、發展基金支持和地方財政投入,撬動、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積極投入農村“廁所革命”。
三、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的永城市,更要創新舉措,持續加力推進。
一要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以鞏固擴大全國文明城市成果和創建全國文化先進市為抓手,以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為導向,積極順應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與文化創新,走出一條繁榮與管理齊抓、保護與運用同步、普及與提高并重、繼承與創新并舉的新路子。要有效保障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永城民間文化藝術節、“永城之春”廣場文化活動、太丘老君堂文化廟會、黃口“三月三”廟會、馬橋民間文化藝術節等為載體,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切實推進“文化下鄉”活動,繼續深化“文化名鎮”、“藝術之鄉”等創建活動,積極舉辦各類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圍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深入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進一步引導、約束廣大農民的行為規范,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
三要樹立文明鄉風。作為永城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堅決破除陳規陋習,以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不斷健全完善“村規民約”,依托村鎮“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廣泛深入開展以“六提倡、六反對”、“三講一樹”等為主要內容的移風易俗活動,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風氣好轉。要持續開展道德模范、好媳婦、美德少年、“身邊好人”、“最美永城人”、“十大孝星”等評選表彰活動,并與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文明集市等創建活動相結合,引導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真正做到移風易俗、新風新尚,重塑鄉村社會規范。要繼承和發揚鄉賢文化等優秀傳統,特別要發揮好返鄉創業、退休回鄉人員等新鄉賢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農村社會風尚,推動農村社會文明。
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之一,鄉村治理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作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省先進的永城市,要圍繞“逐步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目標要求,切實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保障。
一要加強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建好服務場所,按照我市《關于加強農村(社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要求,抓緊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行動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按時完成740個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任務,發揮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黨員活動、村民議事、便民服務、矛盾調處、關愛幫扶群眾文化等綜合陣地作用,切實增強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建強服務隊伍,結合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和村級黨支部班子換屆選舉,在選優配強村黨支部班子、教育培訓、考核激勵等方面上下功夫,強化村級黨支部建設,促進村級黨組織規范高效運轉,提升干事服務水平。要建優報酬機制,結合我市財政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農村(社區)黨支部班子成員的工作報酬,增加村級黨組織的辦公經費、服務經費,為村級黨組織開展工作和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二要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要圍繞建立村黨組織領導下的組織健全、自治有效、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要求,結合村委會換屆選舉,依法選舉村民委員會及其下設委員會,提倡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交叉任職,支持和保障比較有威望的鄉村精英成為帶領村莊發展的核心力量。要有序擴大基層民主,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基本原則,不斷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有效的村級民主監督機制,進一步健全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公開、民主理財、村規民約、村務監督等制度,保障村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真正達到自治固本。
三要培育扶持農村社會組織。農村社會組織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制定出臺全市農村社會組織發展規劃,采取依法管理、加強監督和政策扶持、資金扶助等方式,推動農村社會組織健康發展。要以農村居民需求為導向,堅持分類指導、積極引導,大力扶助和培育發展類型多樣、功能豐富諸如公共服務類、文體娛樂類、公益志愿類、專業經濟類等以協會為名義的農村社會組織,有序引導其參與農村社會治理,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擔起來、責任扛起來,走一條社會組織有效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新路。 要按照“建管規范、發育充分、管理民主、運轉有序”的要求,幫助支持各類農村社會組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完善配套服務功能,采用現代社會治理服務理念和方式開展農村社會組織服務,不斷提升其參與鄉村事務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要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助力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特別是經濟能人、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建立和加入農村社會組織,切實提升廣大農村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農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能力與水平。
四要持續開展平安鄉村建設。要按照《永城市平安文明創建實施意見》、《永城市平安文明創建獎懲辦法》的總體部署,在全市持續深入開展平安文明村(社區)、平安文明鄉(鎮)、平安文明市直單位創建活動,切實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參與平安文明創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推進平安永城建設。要持續推進“一村一干一警”工作,建立健全“一村一干一警”綜治聯動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矛盾大排查、問題大化解、隱患大消除、普法大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治安綜合治理水平。要健全完善維護群眾權益的體制機制,持續堅持和深化每月25日、15日、5日的市鄉村三級“公民懇談日”制度和市鄉村三級領導定期定點接訪制度,不斷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有效建立民情懇談、決策聽證、結果評議等對話機制,進一步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快推動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確保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的暢通和規范。
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需要財力支撐。因此,如何補齊脫貧攻堅這個短板,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實施鄉村戰略提供充足的財力,是鄉村能否振興的關鍵所在。
一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認真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堅持目標導向,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新路徑,切實抓好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2018年永城市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要按照有關要求,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實施專項扶貧,進一步夯實扶貧基礎。要進一步明確目標定位,強化責任擔當,抓好重點任務,凝聚強大合力,切實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努力在全省扶貧攻堅工作中走在前列。要繼續對照“六個一”、“三個零差錯”、“三個明顯提高”標準,扎實開展“四個一遍、四個過程”和“八個一、兩結合”活動,以“釘釘子”精神,用“繡花”功夫,全力落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要根據致貧原因,按照“五個一批”、“六個精準”、“五條途徑”、“五項舉措”等要求,堅持一村一方、一戶一策、一人一法,著力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二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全面貫徹落實財政支農惠農政策,穩定現有財政支農惠農政策,保持支農惠農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完善財政支農惠農措施,不斷激發支農惠農政策活力;促進支農惠農資金有效整合,提高支農惠農資金使用效益;加強支農資金惠農監管,確保支農惠農資金安全。建立收支報賬和財務審批等監管制度,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及時真實地公開相關信息,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確保管好用好村集體每一分錢,確保村集體資產穩定增加不流失。
三要拓展農民增收空間。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精神,強化就業創業扶持政策,通過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支持農民創業創新,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等措施,拓寬農民增收的新渠道。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大重點人群和困難群眾就業援助力度,廣泛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努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要雙向疏解人口,減緩就業壓力,一方面推動農業規?;洜I,減少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推動鄉村富余人口向城鎮轉移;另一方面城市不僅要接納鄉村勞動力,更要結束其“城鄉雙漂”狀態,讓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也能進城,實現在城鎮的安居樂業。要深度挖掘農民增收的新空間,大力支持農民返鄉創業,幫助農民從傳統的生產者向現代的經營者轉變,并從各個方面,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予以幫扶。要制定出臺鼓勵政策措施,打破金融供給不足、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的困局和信貸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