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創產業解鎖鄉村振興“密碼”
合肥市廬陽區
合肥西北望,有鄉三十崗,春花夏草盛,秋云冬雪茫,阡陌縱橫野,四季好風光。
位于合肥市廬陽區的三十崗鄉,南瀕碧波蕩漾的董鋪水庫,北依蜿蜒秀麗的滁河干渠,交通便利,地處江淮分水嶺,屬典型的丘陵地貌,境內擁有東瞿濕地、滁河環道等眾多秀麗的自然風光,“三國故壘”的寶貴歷史留下了三國遺址、雞鳴三縣等豐富的文化遺產,董鋪、大房郢兩大水庫座落其中,人文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素有“天然大氧吧”、“都市生態園”的美譽。
自然、人文景觀與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的三十崗鄉,依托自身獨有的田園山水,著力打造“生態慢城”,孕育出崔崗藝術村、王大郢音樂小鎮等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崔崗藝術節暨崔崗論壇、崔崗藝術家作品聯展品牌家喻戶曉,系列音樂節、崔崗市集等節慶活動反響強烈,是廬陽區重點打造的“三大功能區”中承載生態旅游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合肥市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廬陽區三十崗鄉緊緊依托國家4A級景區和合肥“最美后花園”等資源優勢,搶抓發展契機,全力打造安徽首個“文化創意村”,推動廬陽區特色文創產業的發展。如今,這個曾被冠以合肥“西伯利亞”之稱的偏僻鄉落,已然成為廬陽區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張響亮名片,豪情書寫打造全球“最美科研圣地”的美麗嬗變。
一、立足創意,繪制鄉村業態
(一)崔崗藝術村——偏僻村莊迎來最美“蝶變”
打造“文化創意村”,推動三十崗鄉都市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以盡量長的租期來堅定藝術家入駐的決心是明智之舉。此時政府的科學引導和必要扶持成為“文化創意村”生根發芽的催化劑,于是,廬陽區政府對愿意把房屋租給藝術家們的農戶一次性給予8萬元補貼。為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同時防止少數村民“坐地起價”,同時考慮到農戶和藝術家們的雙方利益,政府限定每個院落租金的最高價格,房屋產權仍歸農戶所有。在政府的推動下,藝術家和村民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迎刃而解,為藝術家與村民和諧相處提供了機制保障。
然而,入駐藝術家村沒有想象那么簡單,不是“誰想來就來”, 為嚴格準入,把好藝術家準入關口。通過規范的入駐流程,建立政府、村民、藝術家三方溝通平臺以及用政府補貼的方式保障村民利益,如今幾乎所有的入村藝術家都與村民和諧地居住在了一起。
在兼顧原住村民和“新村民”的各方利益并達成共識后,閑置農房變廢為寶的“蝴蝶效應”進一步顯現,崔崗藝術村迅速發展,眾多省內外藝術人士紛紛進駐,三十崗鄉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扶持藝術家工作室常態化開放及各種藝術活動的開展。根據上級相關政策,認真落實《三十崗鄉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辦法》和《合肥崔崗文化創意集聚區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大文化政策扶持力度,同時完善崔崗藝術家村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每月舉行的文化創意活動,打響合肥文化新地標服務品牌。目前崔崗現已吸引攝影、油畫、雕塑等行業47位藝術家簽訂合同,瓦房工作室、藝點空間工作室、八間房子攝影俱樂部、柴院客棧、上水荷塘、素陶工社、環藝坊等36家藝術家工作室改造完成并對外開放,入駐單位100%從事藝術文化產業。2012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五屆崔崗藝術節暨崔崗論壇,定期開展崔崗藝術家聯展、崔崗手工市集等系列活動,成為安徽省唯一入選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案例,崔崗藝術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六年前的1.05萬元提升到3萬多元?!八囆g崔崗”實現了原住民和藝術家和諧共生,融合發展,形成全國獨特引領城市近郊農村轉型升級的“崔崗現象”,崔崗藝術村也成為安徽乃至全國知名的文化產業基地。
(二)音樂小鎮——“以鄉村鑄體,以音樂鑄魂”
沿合肥最美鄉村公路——三國城路一路向西、經崔崗藝術家村幾百米后,便出現一個地中?!笆ネ欣锬崾健钡慕ㄖ?,這就是王大郢音樂小鎮。坐落在此處的音樂小鎮,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建筑設計風格以圣托里尼的建筑風格為藍本,依托江淮地區傳統村落的自然形態建成而成,小鎮的每一個區域都可以看見豐富的音樂元素。
王大郢音樂小鎮的打造是三十崗鄉繼崔崗藝術村后的第二個文化創意產業培育項目,現已有22家文化業態入駐,自開鎮以來,成功舉辦了“春·謠”音樂會、“奔跑吧廬陽”迎新健康公益跑等活動。
音樂小鎮依據三十崗鄉玩石音樂節的良好發展基礎,鼓勵音樂創作,營造出濃厚的音樂氛圍。此外,音樂小鎮不僅凝聚音樂元素,還承擔旅游區內部分旅游服務功能,小鎮依托自身自然、人文景觀,打造以音樂、藝術、體育為主導產業,集時尚、創意活力于一體的特色村莊。
(三)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最美鄉村插上“科學之翼”
由于整個董鋪水庫北岸線基本都在三十崗境內,全鄉范圍均是飲用水水源保護地,其中一、二級水源保護地占80%左右。多年以來,三十崗鄉堅持將保護水源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首要前提,綠水青山的堅守,最終贏來了發展紅利——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落戶三十崗鄉。2017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經過科學選址,確定國家大科學裝置集中園區落戶廬陽區三十崗鄉柴沖地塊,計劃集中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科學裝置。
隨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園區的推進,三十崗將實現交通內外循環,同步鏈接市區、長豐、蜀山和新橋國際機場,打通新園區到科學島之間道路。同時,圍繞“大生態、超科技”,廬陽區正在推進項目區生態建設。合淮路以西、三國城路以南的董鋪水庫北部區域的董鋪水庫濕地公園正在建設中,建成后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水源水質保護型國家濕地公園。此外,大科學裝置園區以南、董鋪水庫以北將打造郊野公園。美景環伺,新園區和科學島將被連片打造成“最美的科學高地”,科學家們和市民們可以在醉心于自然風景時,領略科學魅力。
在水源保護的基礎上,進行藝術修飾,又插上“科學之翼”,這個原本凋敝的皖中村莊正在重新喚回生機,隨著合肥的升級發展,城市外擴,地處廬陽西北角的三十崗將繪就出新時代的鄉村業態,從“都市后花園”變為“中心花園”,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科學之花”。
二、藝術氣息,推動鄉村轉型
(一)以市場思維做活生態鄉村“賞花經濟”
在以前,廬陽區的鄉村建設思路是城市擴張,現在則轉變為美化城市,三十崗鄉文創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就是廬陽區農業轉型的縮影。近年來,三十崗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在境內落地生根,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鄉村產業轉型和產業融合為引領,圍繞“農”字做活農業旅游,讓鄉村依然保留著“農”的文化,讓廣大市民通過體驗“農”的氛圍,享受“農”的風情,打造出集“農家樂旅游+歷史文化景區(點)+觀賞農業旅游+文化創意旅游”于一體的“養生休閑地,慢城三十崗”著名鄉村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成為廬陽區“都市中見田園、田園中見都市”的鄉村振興新樣板。
自2010年始,引進社會資本進,推動資本下鄉,發展新型城郊農業,興辦生態旅游,已是是三十崗鄉發展鄉村經濟獨具特色的法門。在三十崗鄉政府的支持下,桃蹊農場通過土地流轉,取得了5000畝農田,踏上了發展城郊觀光農業的征程,發展觀光采摘農業,興建果樹,桃蹊農場的果樹品種豐富,5月可采桑葚,6月可摘桃子,秋天可組織游客參與秋收,讓游客體會真正的鄉村勞作,推出的活動豐富多彩。通過正確的經營方式,桃蹊農產品的綠色品質帶來巨大經濟效應,農場瓜果自上市以來,供不應求,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采摘,桃蹊農場初步實現了品牌打造。在農業采摘形成初步品牌效應的同時,桃蹊農場5000畝桃園內,專門引進了500余畝看桃,短短十幾天花期,吸引了數萬游客前來賞花,引起了廬陽區政府的重視。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做活鄉村產業,塑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廬陽城郊生態型、農業休閑觀光型品牌戰略是廬陽區鄉村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為推動三十崗鄉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廬陽區政府決定,依托桃蹊水果農場興辦桃花節。
從2013年首次舉辦起,至2018年中國·合肥桃花節已成功舉辦六屆,桃蹊農場內五百余畝看桃也擴展至千畝桃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六年來,桃花節規模逐步擴大,影響力日益增強,每年4月桃花花季,“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的盛景引得大量游客尋花而來,得到央視新聞聯播2015至2018年連續3年報道。這場以花為媒的春季旅游盛宴使三十崗鄉成為了合肥及周邊城市居民春天踏青郊游的優先選擇,成為廬陽區一張全新的旅游名片,據統計,2018年3月16日至4月7日,第六屆中國·合肥桃花節舉辦期間,三十崗鄉吸引游客40萬人次,直接帶動經濟消費1200余萬元。
(二)以文創產業打造招商引資“金字招牌”
節慶活動作為文化旅游業的“催化劑”,在促進產業“融合共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中國·合肥”桃花節、合肥國際跑酷公開賽、中日韓三國圍棋名人混雙賽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在三十崗鄉上演,三十崗鄉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路徑愈加清晰,“都市中有田園、田園中見都市”發展新格加快形成。
除每年盛大的“中國·合肥”桃花節以外,自2013年以來,三十崗鄉連續五年舉辦“生生不息一藝術與設計展”“詩意的權利”等崔崗藝術節暨崔崗論壇,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數據顯示,2017年,三十崗鄉通過舉辦崔崗藝術節、崔崗市集、藝術群展等活動,累計吸引游客逾100萬人次。崔崗藝術村通過原住民和藝術家和諧共生,融合發展的“崔崗現象”,成為安徽獨特的引領城市近郊農村轉型升級的新樣板,各大主流媒體和網絡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報道,安徽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淮河》用10分鐘時間,安徽電視臺國際頻道《看安徽》欄目用15分鐘時間,專門介紹三十崗鄉崔崗藝術創意村的成長與發展。
在三十崗鄉鄉村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廬陽區先后出臺《廬陽區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態都市農業發展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獎補政策,平均每年安排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逾千萬元扶持鄉村農業轉型升級,涉農獎補政策覆蓋全區符合條件的各類農林企業122家,帶動農林企業土地平整、設施大棚、基礎設施等各類投資逾5億元。三十崗鄉用活政策指揮棒,“筑巢引鳳”,通過產業政策引領,實現土地100%流轉,大力引進一批高質量的生態農業,加快生態、文化和旅游資源融合步伐,聚力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特色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村莊投資環境的改善,成為三十崗鄉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吸引不少企業前來考察入駐。近年來,以安徽東華農業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和以佳和美莊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企業紛紛入駐三十崗鄉,進一步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以安徽東華農業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東華農科是一家生態觀光農業企業,于2014年成功入駐三十崗鄉,該企業離崔崗藝術村相距不到一千米,崔崗藝術村帶動東華農科人氣飆升的同時,東華農科為崔崗原住村民提供40余個就業機會,兩者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良性循環發展。
與此同時,與文化業態相配套的展覽館、咖啡屋、書吧、茶吧、客棧等均相繼建成,進一步激活了鄉村旅游產業經濟,提高農民收入。2017年12月30日,投資一千多萬元建設的崔崗當代藝術館落成,填補了安徽當代藝術館的空白,藝術館兼具文化館藏、書畫藝術創作、展覽展示、音樂創作等功能。
三、科學管理,塑形更要鑄魂
(一)在城鎮化浪潮下留住鄉愁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這意味著鄉村發展的難得機遇已經來臨,也讓廬陽區三十崗鄉找到了自己提綱挈領的指導理念——推動與打造更精彩的鄉村旅游文化,“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span>
三十崗鄉境內崔崗當代藝術館歷時12個月的建成,采用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紅磚結合的鄉村“谷倉”LOFT風格,“舊式的紅磚,能讓村民認識回家的路,這是崔崗當代藝術館的設計考慮?!贝迧徦囆g村發起人謝澤表示,“我們在鄉村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和重建,充分尊重原有的江淮民居建筑語言和尺度,使之帶有歷史的記憶?!?span>
因為“藝術的介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給三十崗鄉帶來無限生機,崔崗藝術村實現了“文旅相融,城鄉共生”,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文旅地標的一張名片。 目前,崔崗藝術村已由民間自發形成的藝術集聚區,演變成為“政府引導+藝術家主導型”的特色村莊。2018年1月17日,國務院常委會議進一步支持人才返鄉下鄉的措施,進一步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許多在外漂泊多年的村民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留在鄉村,開設自己的農家小館,對于他們來說,這里是他們的根。
(二)在文藝發展中立規定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睗M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是整個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廬陽區和三十崗鄉政府看來,崔崗文化創意村、音樂小鎮在發展文化創意業態的同時承擔著提高老百姓的藝術鑒賞水平的使命,通過崔崗藝術村、音樂小鎮的藝術引領作用,定期、不定期地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和講座,既可以吸引藝術愛好者,也能熏陶、提高三十崗鄉村民的藝術鑒賞水平,藝術家與村民的良性互動也會使崔崗村獲得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但是,崔崗藝術村的自然生長與藝術熏陶的潤物無聲,決定了三十崗鄉的發展中有不少問題需要注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為促進文藝繁榮,增強入駐藝術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三十崗鄉牽頭組織下,由崔崗村入駐藝術家及關心支持藝術發展的有關人士自愿組成崔崗村藝術協會,堅持“自選領導、自籌經費、自理會務”的組織原則,實行“自我管理、自我協調、自我教育”的工作方針,有效統籌協調藝術家、村民、村集體之間的關系。
同時為加強鄉內文化業態的管理,三十崗鄉鄉、村兩級在征求入駐藝術家意見的基礎上,成立了崔崗藝術村入駐管理領導小組,小組根據藝術村實際情況,制定了崔崗藝術村準入制度。對申請入駐崔崗藝術村、音樂小鎮的業態與藝術家,由崔崗藝術協會、崔崗藝術小鎮委員會、三權分置領導小組會嚴格把關,從資料申報、資格審核、協議簽訂、房屋改造、改造驗收、活動審核等六方面對擬入駐崔崗藝術村、音樂小鎮的藝術家實行全程管理,并進行有效的文化市場法律法規宣傳,在激發民間文創活力同時積極引導,促進崔崗生態觀光、文化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
此外,根據《廬陽區關于建立講座、論壇、報告會和文藝活動等重要文藝事項報備制度的通知》,崔崗藝術村以及音樂小鎮舉辦的各類講座、論壇和文藝活動實行申報備案制度,由三十崗鄉鄉長辦公會審查活動內容并報上級部門備案。在三十崗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崔崗藝術館出臺《崔崗當代藝術館管理辦法》,嚴格各類策展活動以及擬展出作品的主題、性質、內容的管理,立起文藝思想監管機制。
(三)在業態融合中鑄文明新風
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男罗r村,必須要聚焦時代發展的“新關注”,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要”,以良風美俗引領鄉村振興的“新風尚”。崔崗文化創意村、音樂小鎮等文化創意產業的打造,成功開創了藝術家長期生活在農村、創造在農村、扎根在農村的新模式,讓藝術真正走近普通村民,走近尋常百姓,實現了時尚前沿藝術與傳統農業文化的完美融合。這既是將藝術生活化形式上的有益探索,也是尊重藝術創造來源廣大基層群眾規律的深入踐行,同時推動三十崗鄉在“一產三產化”的業態融合中再鑄文明新風。
崔崗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會定期給鄉村的孩子們上攝影課、繪畫課、陶藝課,藝術家開門創作時,村民也會帶著孩子細細欣賞藝術創作過程,“耳濡目染”地從藝術家身上不斷汲取文明素養,漸漸地,村民們摒棄了不良習慣,開始向文明市民看齊。
近年來,三十崗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節辦、厚養薄葬,大力營造“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濃厚氛圍,讓鄉風文明春風化雨、深入人心。同時三十崗鄉每年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善行義舉榜”、“最美三十崗人”、“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表彰活動,激活先進典型力量,以凡人善舉感召鄉民、垂范鄉里。
如今,在廬陽區三十崗鄉這片熱土上,文化與旅游聯動發展,生態與人文交融共生,一改往日貧窮落后的面貌。在這里農業成為最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讓人艷羨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廬陽區鄉村振興戰略生動實踐在這里書寫,從合肥“西伯利亞”到全球“最美科研圣地”的美麗嬗變正在這里逐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