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22年 2021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皮書高級顧問

鄭新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
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理事長
李君如:
全國政協常委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尹成杰:
全國人大常委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劉燕華:
國務院參事
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
潘 岳:
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仇保興: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
陳俊宏: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王長勝:
國家信息中心原常務副主任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調研基地(典型案例):
·[海城市]:三化并舉 協調發展——海城市實施“三化”聯動推進科學發展紀實
·[遷安市]:把握四個著力點 推進新型城鎮化——遷安市統籌推進城鎮化加快科學發展紀實
·[莊河市]:科學發展 三化并舉——莊河市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紀實
·[郫縣]:全面推進城鄉統籌 建設生態田園城市——郫縣深化城鄉統籌加快科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安寧市]:做強產業支撐 打造滇中新城——安寧市實施產城聯動發展戰略紀實
·[廈門市海滄區]:凝聚發展優勢 建設現代海滄——廈門市海滄區立足“三區”建設加快科學發展紀實
 皮書介紹:《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2)》是我國第三部關于中小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報告。
 中小城市綠皮書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2): 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之路
皮書作者: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編委會 編
出版時間
2012年9月 版  次 2012年9月第一版
I S B N
978-7-5097-3630-2 頁  數 300
開  本
787mm×1092mm 1/16 印  張 18.75
所屬分類
經濟類 關 鍵 字 綠皮書 中小城市 發展報告
閱讀人群
    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領導,媒體記者,外國駐華商社及使領事館工作人員,以及關注中國中小城市發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圖書館、學術單位資料室收藏。
內容簡介: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1.3%,標志著中國城鎮化發展進入到非常重要的轉型期。在“十二五”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小城市將成為城鎮化的主戰場和主力軍?!吨袊行〕鞘邪l展報告(2012)》以“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之路”為題,系統闡述了中小城市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意義、形勢、任務以及方法和途徑,總結了典型城市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和特點,力求為中小城市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皮書目錄:
目 錄

Ⅰ 總報告
   1 中國城鎮化轉型與中小城市發展——魏后凱

Ⅱ 專項報告
 城鎮化模式篇
   2 中小城市在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與發展趨勢——陳文玲 崔煒
   3 國內外城鎮化發展模式對比分析及啟示——李萌
   4 農民工融入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李學鋒
   5 中國城鎮化與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劉維新

三 化融合篇
   6 以中小城市為載體以城鎮化為核心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白津夫 付卡佳
   7 產城融合推動城鎮化可持續發展——邢玉琛
   8 鎮域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朱洪
   9 中小城市建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城市”路徑研究——婁偉

 規劃建設篇
   10 以城鄉規劃為指導,促進城鎮化從“擴空間” 向“提功能”轉變——高聚輝
   11 中小城市拆遷中的利益博弈與和諧拆遷構建——牛鳳瑞
   12 特色城市規劃和建設——邵暉
   13 小城鎮建設的實踐探索——李兵弟 仲樹昌

 轉型發展篇
   14 戶籍制度改革與中小城市發展——周天勇 劉培榮
   15 城鎮化與產業轉型——謝洪波
   16 老齡化背景下城鄉居民異地養老發展戰略研究——黃璜
   17 中小城市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宋洪遠 趙海

Ⅲ 典型案例
   18 三化并舉協調發展海城市
   19 把握四個著力點推進新型城鎮化遷安市
   20 科學發展三化并舉莊河市
   21 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建設生態田園城市郫縣
   22 做強產業支撐打造滇中新城安寧市
   23 凝聚發展優勢建設現代海滄廈門市海滄區

Ⅳ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
  24 201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

摘 要
   中小城市綠皮書是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主編的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年度報告。本年度,綠皮書以“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之路”為主題,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形勢,系統闡述了中小城市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重要作用,總結回顧和深入剖析了中小城市近年來城鎮化發展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城鎮化發展模式、城鎮化與產業發展、城鄉規劃建設、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以及資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多個角度和層面,對中小城市在當前和未來發展中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探索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科學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等重大問題,重點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
    本書由總報告、專項報告、城市案例和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四部分組成。
    總報告結合中小城市實際,總結回顧了我國城鎮化的基本歷程,分析了傳統城鎮化模式的弊端,闡述了新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轉型的方向,認為“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要從中國國情和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走漸進式、生態型、集約型、融合型、和諧型、多樣型城鎮化之路。其核心就是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滯后甚至萎縮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城鎮化質量提升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新時期,中國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就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步伐,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不同規模城鎮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敝行〕鞘型七M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一是要在增長方式、發展重心、產業結構、城鄉關系、動力來源、空間結構上實現“六個轉變”;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提升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三是發揮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增強對農民進城和吸納能力;四是盡快啟動新一輪的設市工作,把具備條件的地區和縣改為建制市,同時探索“鎮改市”設市模式,為農民進城和產業發展提供載體;五是注重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確定城市用地結構和比例,調控城市用地價格,不斷提高工業用地效率;六是重視城鎮特色培育和品質提升,切實加強城鎮的現代化管理,建設智能化、人性化、生態化的特色城鎮。
    專項報告對中小城市城鎮化模式、三化融合、規劃建設、轉型發展等城鎮化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側重研究,具體分析和闡述了中小城市探索特色城鎮化模式、完善城鄉發展規劃、構建產城融合和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創新人口和土地管理制度、加強社會保障及創新社會管理的形勢和任務,指出中小城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堅持經濟布局和人口布局相結合、政府主導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確保城鄉建設高效有序;必須以產業升級為抓手,統籌實施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創新投融資、土地管理等機制,化解城鄉建設發展難題;必須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升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具有各自特點的新型城鎮化和轉型發展之路。
    城市案例部分選登了六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調研基地城市城鎮化發展的典型經驗,分別介紹他們建設特色城市、實施“三化”聯動、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實踐作法。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部分收錄了《2012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總報告》,公布了201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和“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名單。
 序 言:

充分發揮中小城市主體作用  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

鄭新立

  城鎮化加快發展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顯著特征和未來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笆濉币巹澨岢?,“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從各地實際出發,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各類城市都要夯實經濟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管理服務,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可見,“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是中央從戰略層面確定的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總思路和大方向,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項基本要求,而推進中小城市城鎮化也就成為我國整體城鎮化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中小城市數量眾多,分布面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6.57%;總人口達10.1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5.4%。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26.5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6.22%;地方財政收入達22609.50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對于完善我國城鎮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對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對于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對于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融合和快速推進,中小城市城鎮化也實現了同步發展,并呈現較強的增長勢頭。截至2011年,中小城市城鎮化率達到33.9%。應當看到,一方面我國中小城市城鎮化發展還比較滯后,遠遠低于全國51.3%的城鎮化水平;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城鎮化體現出潛力大、增速快、后發優勢明顯的趨勢。因此,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小城市將是我國城鎮化的主戰場。

  中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既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走高消耗、高排放、城鄉分割、缺乏特色的傳統城鎮化老路,也不可能照搬其他國家的做法,而必須走符合中國實際、符合各地區實際的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這種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種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強調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多元化、漸進式、集約型、和諧型、可持續的城鎮化。中小城市應充分認識和發揮自身在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牢牢把握轉變發展方式主線,積極融入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通過推進自身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優化區域人口分布;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鎮之間的合理流動,形成與所在城市群分工合作的功能定位;加快城鄉統籌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城鎮化從“擴空間”到“提功能”轉變,改善城鎮基礎設施,促進充分就業,提升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2)》站在國家宏觀政策的高度,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屋建瓴、全面系統地對中小城市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了總結回顧,深入剖析了中小城市城鎮化所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在基本思路和方法上對中小城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等重大課題進行了理念和實踐探討,提出了相應對策。

  綠皮書總報告緊密結合中小城市實際,深入分析了傳統城鎮化特別是偏重發達城市的模式及其弊端,闡述了中國城鎮化戰略轉型的方向,指出“在新時期,中國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就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步伐,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不同規模城鎮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并從六個方面推動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一是加快推進中小城市發展轉型,實現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型,發展重心從注重經濟增長向更加關注品質提升、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轉型,產業結構從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城鄉關系從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的融合發展轉型,動力來源從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空間結構從無序開發向有序開發轉型。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一方面要提升中小城市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城市現代化管理,逐步縮小與大城市的公共服務差距;另一方面在進一步完善建制鎮尤其是鎮區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加快小城鎮改革開放的步伐,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逐步形成建制鎮鎮區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三是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數量多、分布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是今后吸納農民進城的重要載體。四是盡快啟動新一輪的設市工作,一方面盡快研究制定新的設市標準,把那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縣改為建制市,為農民進城和產業發展提供載體;另一方面探索推行“鎮改市”設市模式,推行“鎮改市”的縣轄市試點。五是注重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確定城市用地結構和比例,調控城市用地價格,并設置各類城市工業用地比重的最高限度,不斷提高工業用地效率。六是重視城鎮特色培育和品質提升,切實加強城鎮的現代化管理,建設智能化、人性化、生態化的特色城鎮,走特色城鎮化之路。綠皮書的專項報告分別從城鎮化模式、“三化”融合、規劃建設、轉型發展入手,對中小城市實施城鎮化戰略的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和論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措施,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自2010年開始,中小城市綠皮書已連續出版了三部,得到了廣大中小城市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認同。作為我國中小城市領域唯一的專題性研究報告,中小城市綠皮書旨在通過理論創新、實踐探索和科學評價等方面,對我國中小城市發展進行系列研究,為中小城市完善發展思路和舉措,為國家了解中小城市發展現狀、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參考,為學術機構研究城市發展提供平臺。我們期待著在綠皮書編委會和廣大中小城市共同努力下,在社會有關方面的關懷和支持下,進一步把中小城市綠皮書打造成具有中小城市發展理論和實踐特色的精品工程,以更好地發揮理論研究服務發展、奉獻社會的作用。

?
日本人av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