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二震:以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 信息來源: | 更新時間:2023-03-10 | 閱讀量:236次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绷暯娇倳浿廴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從必由之路、戰略基點、必然要求、最終目的以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等五個方面,為江蘇乃至全國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展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系列重大問題一以貫之的系統思考與戰略謀劃,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中國人民的接續奮斗,我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階段,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梢哉f,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的發展,主要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我們把經濟發展的注意力集中在發展速度和總量增長上,這在特定歷史時期也是必要的,也是基于資源稟賦實際的現實選擇。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也有條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即轉向高質量發展,解決“優不優”的問題。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就是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遵循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第一,轉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睂崿F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還要占領科技和產業的世界制高點。要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要改變過去單純的跟跑和引進高新技術的觀念,做到主要領域的科技由跟跑進入并跑和領跑的階段。以核心技術為導向的并跑,就是與國際接軌;在某些領域領跑,就是與未來接軌,直接瞄準國際最新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基礎研究的創新要以核心技術為導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span>
第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一方面,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雖然擁有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是并不排斥國際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有利于我國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應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以更好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第三,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碑斍?,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水平較高,農業現代化也有了長足進展,但相對來說,農業現代化仍然是短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今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強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優化鎮村布局規劃,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無不顯示出農業現代化在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