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信息來源: | 更新時間:2023-03-10 | 閱讀量:502次
202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縣經濟社會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85.0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2.8億元,同比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01.1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41.1億元,同比增長5.9%。三次產業的比重為8.8:41.5:49.7。
年末全縣常住人口67.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9.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3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3.7%。
全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簡稱CPI)同比上漲0.8%。分行業看,呈現“五升三降”格局。其中,衣著類上漲0.5%,居住類上漲0.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5.5%,醫療保健類上漲1.1%,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4%,食品煙酒類下降1.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下降2.3%,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1.0%。
二、農業
全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36.69萬畝,比上年增加0.73萬畝。其中,夏糧種植面積67.95萬畝,比上年增加0.32萬畝;秋糧種植面積68.74萬畝,比上年增加0.41萬畝。油料作物種植面積7.71萬畝,比上年增加1.99萬畝;棉花種植面積0.06萬畝,比上年減少0.3萬畝;煙葉種植面積9.24萬畝,比上年減少0.21萬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166.6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7%。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企業類型看:大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6%,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7%,小微型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0%。重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4%,輕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5%。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行業看:全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1%,煉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8.6%,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0%,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5%,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4%,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7%。
全年全社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35億元,同比增長11.9%。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12家,實現產值20.8億元,同比增長29.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6.6%,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9.7%,第三產業投資同比下降5.7%。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6.2%;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35.9%;民間投資同比下降9.8%。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40.1%。
五、國內貿易與招商引資
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7.6億元,同比增長9.7%。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89.4億元,增長12.1%;鄉村實現零售額28.2億元,增長8.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82.3億元,增長13.1%;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5.3億元,增長7.2%。
全年全縣實際到位境外資金8580萬美元,如期完成市定目標任務。
六、交通運輸與郵電
全年全縣郵政業務總量完成1.06億元,同比增長14.6%。全縣電信業務收入3.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1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53.9萬戶,年末互聯網絡寬帶用戶19.2萬戶。
七、財政與金融
全年全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2.7億元,同比增長11.1%。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3.5億元,同比增長6.3%,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59.5%。全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52.8億元,同比增長3.6%。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63.6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住戶存款余額314.0億元,同比增長14.6%。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58.4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消費貸款47.7億元,同比增長22.3%。
八、教育與科技
全縣教職工人數12351人,其中:幼兒園教職工2714人、小學教職工4953人、中學教職工4362人、中職教職工312人、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10人。全縣在校學生157342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283人、普通高中19094人、初中37080人、小學70787人、幼兒園26053人、特殊教育45人。
全縣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省級節能減排示范企業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市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15家,河南省硅材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綜合性眾創空間1家,省級星創天地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4個。
全年全縣共授權專利358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2件。截止2021年末,全縣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05件。
九、文化、旅游和衛生
年末全縣擁有縣級文化館1個,縣級公共圖書館1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48個,文化廣場448個;在縣級文化館注冊的文化志愿者藝術表演團體32支,文化志愿者700余名;全縣有效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7320戶。
全年全縣各旅游景區(點)接待游客8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09億元。全縣3A級景區3處,分別為襄城縣毛主席視察紀念館、紫云雷洞景區和襄城縣仙翁山景區。2A級景區2處,分別為紫云山景區、百寧崗五岳廟景區。全縣旅行社4家,其中,獨立法人民營旅行社2家。
全縣共有衛生機構735個,其中醫院1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22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個。全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71人,實有床位數3879張,鄉村醫生739人。
十、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76元,同比增長8.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47元,同比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8元,同比增長9.1%。全年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199.8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480.6元,同比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339.2元,同比增長12.0%。
全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599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4392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1013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424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城鄉居民醫療參保人數712596人,參保率96.4%。截止年末,全縣城鎮低保373戶454人,累計發放低保資金159.8萬元;農村低保8314戶13096人,累計發放低保資金3318.2萬元。
全年全縣廉租房補貼91戶,補貼金額10.02萬元。危房改造共132戶,投入資金240.1萬元。村民住房災后恢復重建141戶,投入資金137.4萬元。天然氣新增鋪設管網54公里,新增城區天然氣用戶3658戶,新增農村天然氣用戶8960戶。
十一、環境和應急管理
全年全縣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晌腩w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79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氣優良天數為253天。全年新植樹木72萬株,全縣人工造林達439公頃,林木覆蓋率達11.6%。全年新增綠地面積23公頃,城區綠化面積達727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39.88%。
全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21.6%。
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3起,死亡14人。消防火災事故385起,死亡1人。各類搶險救援132起。社會救助32起。
備注:
1、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
2、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工業、建筑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三次產業分類依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修訂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4、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數據,來自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參加醫療保險數據來自縣醫保局;財政數據來自縣財政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省外資金數據來自縣商務局;客貨運周轉量、公路通車里程來自縣交通局;郵政業務數據來自郵政管理局;電信業務數據、本地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互聯網用戶數據來自縣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和電信公司;金融數據來縣自中國人民銀行襄城縣支行;在校中、小學學生和教職工數據來自縣教體局;科技數據來自縣科工局;授權專利數據來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館、公共圖書館、有線電視用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旅游數據數據來縣文旅局;農村書屋數據,來自于縣宣傳部;醫療衛生及醫保數據來自縣衛健委;城區綠化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數據來自縣住建局;城鄉低保來自縣民政局;環保狀況、水質狀況、空氣狀況自市生態環境局襄城分局;新植樹木、人工造林、林木覆蓋率數據,來自縣自然資源局;各類生產經營性傷亡事故數據來自縣應急管理局;火災是事故、搶險救援、社會救助數據來自縣消防大隊;各種價格指數、城鄉居民收入、糧食產量、生豬調查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襄城調查隊;其他數據來自縣統計局。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