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誠:以產業鏈建設提高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 信息來源: | 更新時間:2023-03-06 | 閱讀量:233次
鄉村振興是扶貧攻堅勝利后鄉村發展的更高階段。2022年9月,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農民表示慰問并強調,“強化糧食安全保障,穩住農業基本盤,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以農業產業鏈建設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財政輸入、社會各界購買扶貧農產品、捐贈慈善等外援式方式只能短期扶貧,不能解決農民長期就業和生活問題。鄉村振興歸根到底要依靠農民在農村解決,一個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農村的產業鏈水平。從三次產業分類來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五大種類,都是農產品原始狀態的生產活動,幾乎所有農產品產業鏈增值部分都屬于工業和服務業,例如農產品加工屬于工業、農村物流屬于服務業。在這種狹義的產業鏈下,依靠原始農產品生產活動不能體面地供養5億農民。所以,一方面要加大三次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生產率;另一方面要吸引部分涉農二三產業入駐農村,帶動農村地區的總體生產能力。
以產業鏈建設提高內生動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路徑。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2020年印發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都聚焦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經驗做法。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們的生活水平歸根到底取決于當地的人均產值、人均收入和勞動生產率,從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以及長三角現代農村的發展經驗來看也無不如此。只有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才能提高農村經濟產值,最終才能有效提升農民的收入、消費和公共服務水平,真正實現鄉村振興。近年來,從陜西柞水木耳,到福建閩清橄欖,再到山東冠縣靈芝,各地不斷夯實產業基礎,鄉村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綜合來看,全國各地農業產業鏈的提升集中表現在特色化、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化和拓展化五個方面。
“五化”提升農業產業鏈
1.農業產業鏈的特色化
農村的主要產業形態是農業,且大多數農民從事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初級農產品行業。對這些行業來說,農產品的品種、產量、銷售價格是決定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鄉村振興需要發展適合當地的特色產業鏈,把鄉村地區的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產業優勢。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有很大差異,適宜耕作和養殖的農產品也不同。各地應根據歷史經驗和當前農產品價格體系,選擇生產適合當地的農產品。不宜過于求全求新而生產那些價格高但本地稟賦低的產品,“改稻為?!辈豢扇?。例如,新疆充分發揮光照充足的優勢,克服干旱劣勢,采用大棚作業方式種植蔬菜和水果,提高了農業產量和收入。
而且,各地將特色產業長期固定下來,推動產業化、規?;?、技術化生產,就會形成專業化優勢,打造細分行業的種業標準、生產規范和定價權。例如,甘肅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帶動我國及全球寒旱地區農民減貧增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2.農業產業鏈的數字化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信息使用經歷等原因,大多數農民無法廣泛獲取和有效利用信息。政府通過鄉村信息化建設打通農民獲取信息渠道,可幫助農民制定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生產和銷售計劃,從而推動農業產業鏈數字化。
數字經濟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引擎,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向鄉村地區流動,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例如,哈爾濱通過建立智慧農業數據平臺,促進小農戶集中連片,提升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等規?;a主體的產銷對接水平,推動農業生產流通銷售方式變革。
數字技術還可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有效帶動現代農業、果蔬加工、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的全面崛起。通過線上市場將本地的特色商品、自然風光、文化旅游資源及時發布出去,帶動鄉村旅游、餐飲及民宿等產業發展。此外,數字經濟培育了農業新業態,催生了農村電商、網商經紀人、物流配送隊伍等多個行業的就業崗位。
3.農業產業鏈的綠色化
農村的人才、資本、技術以及財稅政策等可用資源相對匱乏,以往農民“發展權利與環境保護”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通過農業產業鏈的綠色化,可以實現發展和環保的雙贏。
一方面,發展綠色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從源頭上減少農藥化肥農膜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推廣利用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在農業和工業社會,農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之下,有些地區犧牲綠水青山來創造農田和工業用地,嚴重破壞環境。在后工業時期和數字經濟時代,綠水和青山的文化價值、旅游價值、生態價值更容易被推廣,綠水青山真正成了農民創收的金山銀山。
此外,我國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直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要害,在保護了原居住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利用易地農民重塑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農村對農民的養育能力。例如,貴州大力解決遷出農民的住房安置問題,并利用這些勞動力發展當地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既解決了這些農民的就業問題,又彌補了當地勞動力的不足。
4.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化
農業產業鏈本身比較短、比較初級,提升農業產業鏈的附加值,或者說提高農業價值鏈水平,自然就需要與工業制造業、服務業相融合。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促進農業產供銷體系縱向一體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農產品加工制造和“三農”服務發展,例如,甘肅張掖的海升公司采用工業流程和技術標準建設現代智能溫室栽培農產品并加工為果汁飲料等產品。
鄉村振興,不僅要發展農業,還要發展工業和服務業。不能將農村等同于農業,需要通過在農村發展二產和三產來提高農村的經濟產值和公共服務潛力。當然,推動農村三次產業深入融合,應以農業為基礎,符合農村功能定位。這就需要結合農村當地的農業產業特色、土地使用和人力資源等稟賦,吸引涉農企業入駐農村,打造“農村工商化”發展模式,走城鄉等值化發展而非同質化發展的道路。
5.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化
農業產業鏈水平的提升總是有限度的,取決于勞動人口、市場規模和營商環境。農村地區只有留住當地人才、拓展外部市場、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才能不斷拓展產業鏈實力。
農村勞動人口嚴重流失,留守老人和兒童卻難以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留住人口主要依靠就業崗位和子女教育兩個方面,只要當地有足夠收入的就業崗位,包括務農和農村二三產業等各類崗位,再加上滿足基本需求的中小學學位,將有大量農民工回鄉創業。
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是城市的問題,還是農村發展的大問題。凡是突破初級農產品種植或養殖的農村經濟活動,如農產品加工、物流、倉儲等,都受到營商環境的影響。農村營商環境相對較差,企業和農合組織等市場主體的注冊登記、農民貸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限制較多,農民和企業在農村生產經營的制度性成本較高,導致很多農民到城市創業,農村地區吸引二三產業入駐難度很大。這限制了農業產業鏈水平的延伸和升級,也限制了農村工商業發展。因此,需要加強鄉村治理水平,培育契約精神,改善商業環境。例如,甘肅充分利用農村的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轉換為商業、工業以及住宅用地,建設農業生態園區、科技園區以及工業園區,吸引涉農企業落地扎根。
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農業專業化特色產業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從光照、雨水等當地地理稟賦出發找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特色產業鏈。利用數字化、規?;?、組織化生產模式壯大當地特色產業,形成農作物標準和品牌以及定價權,提高農業的專業化水平。
第二,發展農村工商業。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服務于農業的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金融、種業研發等二三產業,并形成一定規模的鄉鎮集聚,打造服務當地的消費中心、娛樂中心、公共服務中心。
第三,吸引和留住鄉村人才。鄉村振興不能采用“重建設、輕運營”的房地產建設模式,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鄉村帶頭人、農民企業家和鄉村技術人才。抓住農民關切的農業增速、非農就業崗位、子女教育等痛點難點問題,切實提高農民返鄉創業和參與鄉村振興的意愿。在每個自然村配備至少1名“數字推進員”,負責教老年人等人群使用智能手機、辦理線上業務。
第四,建設和開發數字基建、鄉村交通以及生態資源。借力數字技術把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地區延伸,提升電子政務的界面友好性和使用便捷性。加大對鄉村道路建設的財稅支持,提高鄉村快遞物流的補貼標準。盤活鄉村綠色生態資源,并適度加大城市對農村、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生態補償力度。研究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等農村重點產業的數字化增值收益分配問題,探索如何在平臺企業市場化運營的基礎上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分給農民,例如鼓勵電商將農產品采購點設在田間地頭,提高初級產品采購價格。
第五,加強鄉村治理,優化鄉村營商環境。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以鄉村治理為抓手,著力改善鄉風民風,倡導誠信守約,打破困擾鄉村企業發展的制度困境,打造城鄉一體、國內一流的鄉村營商環境。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