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楷: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地區探索與未來方向
- 信息來源: | 更新時間:2023-03-02 | 閱讀量:241次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僅為發達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還為賦能欠發達地區更快、更好地發展帶來新機遇。在國家政策和數字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各地區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融合逐步加深,實體經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地區工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
1.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披露,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分地區來看,2021年有16個?。ㄊ?、區)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萬億元,較上年增加3個,包括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慶、江西、遼寧等省市。在數字產業化方面,我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占GDP比重為7.3%。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平臺經濟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有力推進了智能制造、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產業數字化發展強勁。2021年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占GDP比重為32.5%。
2.各地區明確了各自發展方向
我國各地區產業發展基礎存在較大差異,明確各自的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和方向至關重要。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指引下,各?。ㄊ?、區)陸續出臺了“十四五”規劃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或專注于不同側重點的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為地區產業數字化的發展,確定了發展路線,指明了發展方向。針對東部地區綜合實力強、創新能力突出的特點,東部各地區確立的發展路徑,一般具有站位高、綜合性強的特點。比如,北京市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實現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全要素數字化轉型,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上海市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到2025年底,上海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到80%左右”的目標;廣東省則提出了“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西部地區,一般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同時聚焦自身優勢產業,強化基礎研究,把產業做強做大,強化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如,湖北提出“發展數字技術,鍛造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條,促進數字產業化,培育世界級光芯屏端網集群,推動工業數字化,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四川則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經濟科技創新中心和數字化轉型賦能引領區,高水平建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初步建成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的目標,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打造中國“存儲谷”等核心產業。在規劃的指引下,各地區涌現出了眾多各具特色的創新案例,為產業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3.“5G+工業互聯網”全面展開
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是推動制造業從傳統的信息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全面轉變的主要手段,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據工信部2022年7月19日發布的消息,“5G+工業互聯網”全國建設項目累計已超過3100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基本建成,國家頂級節點日均解析量顯著提升,達到1.5億次,二級節點覆蓋全國29個?。ㄗ灾螀^、直轄市)34個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行業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日益凸顯。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第一批五大重點行業包括電子設備生產、裝備制造、鋼鐵、采礦、電力等行業,涉及企業包括華為、海爾、格力、中興通訊、中國商飛、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福田汽車、華菱湘鋼、寶鋼、馬鋼、新元煤礦、千業水泥、龐龐塔煤礦、鮑店煤礦、中核集團、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企業。上述企業既包括東部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又包括內地的特色制造業和資源產業,通過實踐證明,顯著提高了生產制造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促進了綠色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注入了新的活力。
4.產業數實融合扎實推進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東部發達地區的數實融合側重于瞄準國際前沿科技,全方位提升產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中西部地區則聚焦自身優勢產業,側重在重點領域深化數實融合。比如,重慶工業門類齊全,既有汽摩、裝備制造等傳統制造業,又有生物醫藥、智能終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自2017年起,騰訊與長安汽車開啟戰略合作,聯合共建基于云端的生態車聯網、數字化用戶服務體系等,助力長安汽車產品從傳統的交通工具轉變為智能化、網聯化的移動終端,助力企業在生產、研發、運營管理等領域的數字化升級。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60.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位列全國第七,中西部第一。
5.“平臺+園區”深化賦能
產業園區是產業落地和發展的基礎,隨著5G+的迅速發展,產業升級的推進,產業園區積累了大量的應用場景,推動“平臺+園區”疊加融合發展,對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轉換區域經濟發展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在平臺方面,工信部對外公布的《2022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共有28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這些平臺在政府的助力下,為園區整體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為區域轉型提供了解決方案。在應用方面,已遴選出15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產業集群”試點示范項目,涉及河北、江蘇、山東等9個省份,“平臺+園區”的聚合增值效應持續釋放。
地區工業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問題
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經濟發展中,逐步成為增強地方經濟發展韌性、加速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但是也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
1.信息網絡發展水平區域不平衡
一方面,信息化水平存在地區差距。2020年我國各地區軟件和信息服務技術收入高度集中在東部,其軟件產品收入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全國的百分比分別高達76.88%和79.97%,遠遠高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所占百分比,而東部又高度集中在北京、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山東等地。此外,每百家企業的網站數,東部為52個,主要是北京、上海、江蘇、廣東較高;中部為49個,主要得益于安徽、湖北分別為57和59個;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則較低,平均值僅為41和42個。另一方面,互聯網業務存在差距。東部和西部地區互聯網業務收入較快增長,而中部和東北地區互聯網業務則較為低迷。2021年東部和西部分別完成互聯網業務收入13134億元和96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和37.8%。中部完成互聯網業務收入567.6億元,同比增長僅為3%,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東北完成互聯網業務收入51.4億元,同比下降0.5%。2021年互聯網業務累計收入居前5名的是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分別增長29.6%、9.3%、31.1%、13.0%和5.1%,共完成收入12233億元,同比增長20.9%,占全國(扣除跨地區企業)比重達83.1%。
2.數字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
數字化人才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石,當前我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都面臨著數字人才緊缺的問題。根據陳煜波等(2018)的研究顯示,一方面數字人才緊缺,2020年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將近1100萬;另一方面數字人才的分布嚴重不均衡,高度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但無論是東部還是東部以外的其他地區,都存在數字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我國數字人才分布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水平高度相關,主要集中在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地區,中西部主要分布在合肥、武漢、成都、重慶和西安等中心城市。數字人才短缺和推進全產業數字化對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需要培育和支持更廣泛的數字化人才加入到數字經濟發展中。
3.大型互聯網電商平臺總部高度集中在東部
以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作為標志,我國平臺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市場規模來看,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21年全國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額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從企業活力來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市場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平臺經濟型企業已超200家,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等均已成為市值(估值)在萬億元以上的超級平臺。盡管成績突出,但平臺地區總部分布嚴重不均,根據《202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百強榜”》提供的數據計算,百強大型電商分布高度集中,其中北京39家,長三角38家,珠三角12家,香港3家,中部和西部分別只有5家和3家,大型電商高度集中于東部,顯然對于中西部和東北的資源優化、就業、產業升級等產生不利影響。
4.產業數字化程度地區差距明顯
產業數字化是改造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和關鍵手段,是實體經濟跨入數字經濟的重要途徑,在內循環條件下,對具有龐大存量資產的我國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但研究顯示(楊道玲、傅娟、邢玉冠,2022),2021年,上海、海南、福建、北京等省市產業數字化程度位居前列,而貴州、黑龍江、甘肅、云南的產業數字化程度較低,東部顯著領先于其它地區。從占GDP比重來看,2019年上海產業數字化占比最高,超過40%,福建、浙江、北京、湖北、遼寧等省市產業數字化占比均超過30%,而甘肅、青海、內蒙古等西部省市則更低。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的差異會進一步拉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是新時期縮小地區發展不平衡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5.工業互聯網平臺地區分布嚴重不均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在互聯網科技發展之下,為實現萬物互聯和智能制造而搭建起來的重要平臺,在數字化浪潮的推進下,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迅速,但是根據對“工業互聯網世界”評審組推出的《2021年工業互聯網先鋒榜TOP100》中的前50名注冊地進行統計,顯示出具有明顯的“區域集中”的特點,主要分布在北京20家,其次是以上海、浙江、江蘇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13家,然后是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10家,山東3家,而廣大中西部和東北,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則呈現零星分布的態勢。這種分布態勢,反映了當今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高度集中、體系建設不均衡的特點,對通過產數融合提升制造業競爭力不可避免地帶來區域差異,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各地區的制造業在享受大數據共享所帶來的技術、效率提升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促進各地區工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思路
在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各地區工業數字化轉型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又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為此,要聚焦這些問題,采取一些可行、有效的應對思路。
1.堅持地區差異化發展
東部要以建設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高地為目標,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引領下,不斷完善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產業園區建設,依托電商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平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共同深化發展。在5G應用、大數據為產業賦能、AI、物聯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智能制造等方面,緊跟國際技術前沿,加速技術創新,使東部成為世界領先,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和基石。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要加快優勢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形成產業的局部優勢。首先,要發揮合肥、武漢、重慶、成都、西安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綜合優勢,依托大學、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科技資源,加速科技創新,在突出本地優勢產業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手抓”,建設數字經濟的局部高地,進而逐步擴大輻射范圍,帶動周邊發展;其次,長沙、南昌、昆明、柳州、鄭州、太原、蘭州、銀川等城市要瞄準特色優勢產業,加快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賦能進程;西南、西北能源富集地區還要加快“東數西算”布局,實現大數據產業差異化發展;東北地區要以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為契機,通過對重點產業數字化賦能,提升產業活力,實現產業升級。
2.進一步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發達地區要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完成數字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加快公共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和各級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公共數據的資源共享和開放,推進各類場景云化軟件的開發和應用,為大數據在產業以及其他領域的應用提供支撐。內陸省份要加快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服務能力,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積極條件,逐步實現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對標于東部,為縮小東西差距提供支撐,為未來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此,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省一級的數字經濟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協調、監督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問題,切實推動工作實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數字基礎設施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加大財政支持;不斷拓寬資金渠道,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政府采購,把數字基礎設施作為公共服務產品,加大采購和應用力度。
3.持續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首先,要加速工業互聯網平臺脫“虛”向“實”。平臺和“生態”是兩個重要的支撐,平臺是基礎,“生態”是平臺發展的必要條件,要使平臺充分發揮作用,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態”,即需要夯實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培育先進制造業人才、打造國內自主供應鏈,也要加強工業軟件研發、數字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數字服務平臺等軟件建設,推動軟硬件協調發展。第二,要把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重大項目有機融合。比如,東部可以通過加快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構建強有力、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提升信息產業、AI等產業的競爭力。對于內陸地區,一方面要加快自身優勢產業和數字化相融合,使產業達到新的發展高度;另一方面要以“東數西算”工程的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和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項目建設以及5G、物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加大內陸地區發展數字產業化的基礎能力。
4.大力發展“數字化平臺+園區”
推動“平臺+園區”融合發展,就使得平臺作用的發揮有了依托,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對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轉換區域經濟發展動能具有重要意義。要聚焦產業園區,強化平臺主體培育,對于制造業規模大、門類全、體系完善的東部地區以及中西部、東北地區發達的中心城市的產業園區,圍繞行業、企業的典型應用場景,大力發展應用型App,集中力量培育數字化轉型平臺,為園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對于中小企業發達的產業集群園區來講,要推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通過資源共享、協同制造等,加速企業轉型。對于有特色產業優勢的中、西部地區,力爭圍繞優勢產業,引進特色產業專業平臺和應用App,加速數字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5.加快數字人才隊伍建設
首先是要加快數字人才培育。在當前數字人才緊缺的狀況下,要充分依托城市所在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使之成為培育數字人才的重要基地,東部地區和內地的中心城市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加速培育數字人才。為此,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數字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推動高校院所建立新型數字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學科布局,改革課程設置,設置新型的交叉學科,培育數字經濟及關聯領域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支撐。第二是要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數字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聚焦地區產業發展方向,明確支持的數字人才類型,對產業領軍人才、創新人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等各個層級的數字人才,在崗位聘用、教學研究、對外交流、項目支持、建立平臺、福利待遇等各環節制定全面的支持性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數字人才吸引機制。
6.以提升數字治理水平促進產業發展
面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新挑戰,要加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握平臺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健全平臺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指示。為此,發達地區要把握好數字產業快速發展、數據安全與大平臺發展之間的關系,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治理體系,實現政府與平臺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產業發展和平臺規模擴張的雙贏。加快各個層級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建設,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體系和管理制度,特別要重視龍頭骨干企業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同時為中小型制造企業提供網絡安全技術服務。落后地區要通過打造5G等數字政府核心基礎設施,完善地方政府服務平臺與各類平臺的深度對接融合,提升政府決策的精準性、預見性、科學性。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