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時報 | 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布
百強縣市、百強區強勢領跑,分別貢獻了全國經濟總量的9.33%和11.52%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4.1,東部依舊領先,中西部、東北依次遞減昆山市連續18年穩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一
中小城市是實現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客觀評價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總結城市一般性發展規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小城市發展理論體系,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和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傾力構建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系統工程,持續18年對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進行深入系統研究,課題組累積了豐富的數據庫,同時每年召開座談會充分聽取各方專家和中小城市領導的意見和建議,構建了較為全面的指標體系,對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等進行動態監測,逐年推出階段性研究成果,從而可以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數據支撐,引領中小城市在踐行高質量發展實踐中發揮更積極的導向作用。課題組通過研究樹立的全國百強縣市、全國百強區、全國千強鎮等發展典型對于推動全國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域經濟從科學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一、中小城市的范圍界定
中小城市是指城區常住人口10萬—100萬的城市。對應到行政區劃上,中小城市有地級建制市主城區、相對獨立的市轄區、地級行政區(地區、自治州、盟)政府駐地城鎮、縣級建制市城區、縣級行政區政府駐地城鎮以及少數超級鎮鎮區等6種類型。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城市2634個(見表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評價對象界定為:縣級市、縣以及空間相對獨立的市轄區,以及發展基礎較好、具備“建市”條件的鎮。百強縣市:縣級市、縣、自治縣、旗。百強區:含有鄉鎮、相對獨立發展的市轄區(并剔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的市轄區)。千強鎮:全國重點鎮、各省發展態勢較好的鎮。
三、評價體系及測評結果
(一)綜合實力指數
綜合實力指數指標體系立足踐行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的要求,結合新時代中小城市發展特點,從現代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創新驅動引領和社會治理優化等六個方面進行評價(具體指標體系見《202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綠皮書)。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4.1,與2020年相比提高了3.3。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指數達到81.5,提高了4.4;中部地區緊隨其后,指數達到74.5,提高了3.7;西部地區為68.3,提高了2.7;東北地區為67.6,提高了2.0(見表2)。
2021年百強縣市常住人口達到9288.70萬,人均GDP為11.4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8.1萬元)的1.42倍。2021年百強縣市以占全國1.86%的國土面積和6.58%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33%的GDP和3.78%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在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昆山市連續18年穩居全國第一,而且昆山是全國唯一一個GDP突破4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的縣市。
百強縣市作為縣域經濟“火車頭”,對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以江蘇、浙江和山東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基本形成了百強縣市、“千億縣市”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而寧夏靈武市、廣西平果市、新疆庫爾勒市、云南安寧市、吉林梅河口市、貴州仁懷市等進入全國百強縣市對于推動西部、東北地區省域內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同時對于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見表2)。
2021年百強區常住人口達到10910.59萬人,人均GDP達到12.0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以占全國7.7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1.52%的GDP和4.44%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見表3)。
(二)建制鎮綜合實力指數
考慮到建制鎮數據可得性和可比性,課題組選取了鎮區建成區面積、鎮區常住人口、轄區人均GDP、轄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固定資本形成凈額、營業面積50平方米及以上超市數、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進行綜合比較,計算了建制鎮的綜合得分,得到全國千強鎮榜單(見表4)。
2022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百強縣市區名單、2022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及各指數指標體系詳情見《202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綠皮書和中小城市指數網。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
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