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
- 信息來源:網絡 | 更新時間:2022-11-22 | 閱讀量:91981次
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 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
結果顯示,百強縣市、百強區GDP增速、人均GDP等關鍵指標領先,引領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百強縣市平均GDP增速達到8.63%,超過國內GDP增速(8.1%)0.53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11.48萬元,以占全國1.86%的國土面積和6.58%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33%的GDP和3.78%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百強區平均GDP增速為8.24%,其中有一半的百強區GDP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達到12.0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以占全國7.7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1.52%的GDP和4.44%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關鍵詞: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百強區;千強鎮;高質量發展
一 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進一步明確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步入新時代后的嶄新主題。為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剖析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構建高質量發展測度體系與測度高質量發展實際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中小城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中小城市體制機制創新與改革不斷推進,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科技水平持續增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完善城鎮結構、推動城鄉融合、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中小城市發展也出現了快速分化:部分中小城市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在動能轉化、民生改善、生態建設等方面走在了前列;部分中小城市,通過創新發展思路,改變了基礎薄弱的態勢,實現了跨越發展;也有部分中小城市,人口持續外流、經濟發展也難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為客觀評價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總結城市一般性發展規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小城市發展理論體系,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和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傾力構建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系統工程,持續18年對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進行深入系統研究,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累積了豐富的數據庫,同時每年召開座談會充分聽取各方專家和中小城市領導的意見和建議,構建了較為全面的指標體系,對中小城市發展狀態、水平進行動態監測,逐年推出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反饋,從而可以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數據支撐。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對于推動全國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域經濟從科學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一)中小城市范圍界定
中小城市是指城區常住人口10萬—100萬的城市。對應到行政區劃上,中小城市有地級建制市主城區、相對獨立的市轄區、地級行政區(地區、自治州、盟)政府駐地城鎮、縣級建制市城區、縣級行政區政府駐地城鎮以及少數超級鎮鎮區等6種類型。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城市2634個(見表1)。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21)》、《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21)》、《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21)》數據綜合分析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現行中國統計體系是以行政區劃為統計單元,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沒有相對應的統計數據。因此,本文評價的中小城市是以該城市為核心的行政區劃,由于城市功能、城鄉結構的不可比性,本評價不包括地級建制市主城區和四個直轄市轄區。
(二)高質量發展內涵闡釋
綜合評價高質量發展,至少要體現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高質量發展必須是國民經濟充滿活力的持續發展,經濟發展量質齊升。在代表產出水平的GDP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其內在構成不斷優化,三大產業結構良好,農業穩中調優、工業提效增速、服務業升級優化;投資、出口和消費比例合理,新經濟新動能產業具有競爭優勢。
其次,高質量發展必須是以創新為基礎的高效率發展,從投入產出角度看,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處于較高水平,萬元GDP能耗降低到前沿水平。
第三,高質量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指標持續向好。
第四,高質量發展必須是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發展,發展成果普惠共享,實際收入分配差距處于合理范圍,人均GDP和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較高水平并持續穩定增長。
最后,高質量發展必須是人的素養不斷提升的發展,受教育程度較高,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不斷上升;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依法治國的社會滿意度和人民的幸福感程度高。
(三)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難點與解決方法
自高質量發展內涵闡釋與指標體系構建相關研究開展以來,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建設高質量發展測度體系。然而,這些指標體系僅針對具體區域,雖然可以反映研究對象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動態變化情況,但難以用于我國所有城市的橫向比較。我國幅員遼闊、人口龐大、民族多樣,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布局、人口結構、氣候環境等各方面的差別,不同地區、城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也將具有較大差異。對于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而言,構建統一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或許有利于不同中小城市之間進行橫向比較,但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損失可操作性。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鄉鎮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部分鎮區也聚集了相當規模人口,一些建制鎮鎮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小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正在部分地區開展“鎮級市”“撤鎮設市”試點,而適用于縣(市、區)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顯然不適合用于評價鎮級行政區劃的發展。
本研究對于這些難題的解決方法可分為三步。
第一,根據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構建綜合實力指數、綠色發展指數、投資潛力指數、科技創新指數、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等5個獨立的評價體系,力求公平地對待所有評價對象,同時進行橫向比較,以利各中小城市能在高質量發展測度體系研究的輔助下發現優勢、找準短板,從而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第二,將縣市與市轄區分開進行評價,避免縣(縣級市)與市轄區之間由于區位、行政體制、發展政策的差異而造成的不可比性,分別設立百強縣市和百強區評價體系。百強縣市的評價對象為縣級市、縣、自治縣、旗,百強區的評價對象為相對獨立的市轄區(剔除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的市轄區以及不含鄉鎮的市轄區)。
第三,針對發展基礎較好、已經具備中小城市特征的建制鎮鎮區,單獨設立建制鎮綜合實力指數進行評價,并設立千強鎮榜單。
(四)新時期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原則
新時期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是對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過程,因此,評價體系在對“量”的考察基礎上更加關注對“質”的考察,既考察經濟規模、收入水平等發展現狀,也關注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等綠色、活力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遵循以下準則。
第一,緊扣主要矛盾的變化。目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在中小城市中體現尤為明顯和突出。因此,指標體系體現堅持以人民根本利益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思想。
第二,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中國新時期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內涵。
第三,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貫徹“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原則,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第四,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從人才、創新、科技等高質量供給要素方面設置指標,體現中小城市發展過程中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第五,順應“雙循環”和新冠疫情防控新形勢?;趪鴥韧夂暧^經濟環境深刻變化和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考核指標結合產業基礎再造、“碳達峰”和“碳中和”等高質量發展目標進行調整。
(五)技術路線圖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得到本研究技術路線,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技術路線圖
(一)計算模型
1.單項指標得分計算
對于正指標,單個城市的單項指標值均以該指標最高數值得分為“1”,其他城市在該項上的得分為:城市該項指標實際值/該項指標最高值。如人均GDP,A市最高,數值為80000元,B市為64000元,則A、B兩市得分分別為1和0.8。
對于逆指標,計算方法與正指標相反。設最低值得分為1,其他城市在該項上的得分為:該項指標最低值/該城市該項指標實際值。
2.賦予權重
考慮到指標體系涉及的具體指標較多,本研究采取德爾菲法分兩層賦予權重。第一層次:依據各因子對綜合實力、綠色發展和投資潛力的影響程度賦予權重(總和為1);第二層次:對影響因子的內部各指標按重要性程度賦予權重(每一因子內指標權重之和仍為1)。由此計算每一指標在指數中的權重為:因子所占權重×指標在因子中所占權重。
3.指數計算
指數計算采用逐級向上加總的方式,先計算得到三級指標指數,然后根據指標權重逐級加權分別得到二級、一級和總指數。同時用全部中小城市某一方面指數值的平均數來評價和衡量中小城市總體的發展情況。
(二)數據來源
因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沒有相對應的統計數據,本報告將評價對象擴展至以該城市為核心的行政區劃數據作為評價對象的數據。數據來源包括:2021年各縣(市、區、旗)統計公報等公開資料,各縣市區統計部門提供數據,歷年《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國縣城建設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統計年鑒等。
(一)綜合實力指數
1.綜合實力內涵
綜合實力是指經濟要素的高效配置能力和有效利用生產資源能力,體現為市場占有、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權利的大小。綜合實力弱,市場配置資源要素的權利就??;綜合實力強,市場配置資源要素的權利就大。因此,評價城市綜合實力,主要是比較城市經濟功能的強弱。
2.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高質量發展目標和綜合實力內涵,結合新時期中小城市發展特點,本報告構建了評價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的指數,從現代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創新驅動引領和社會治理優化等6個方面對中小城市綜合實力進行評價,下設18個二級指標(見表2)。
表2 中小城市綜合實力指數指標體系
在現代經濟發展方面,既需衡量總量、增速等發展水平,又要評價效率、結構等發展質量。首先需要考慮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這是城市綜合實力的中心維度;其次考慮經濟發展質量,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因此,選取了GDP增速、人均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進出口總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12個指標??傮w來看,2022年現代經濟發展指數模塊構成與2021年一致,下設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和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從三級指標來看,2022年與2021年主要有以下2項調整:第一,考慮到不同中小城市人口數量不同,新增“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第二,將原本在經濟發展水平中的“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移至社會民生改善中的居民生活質量模塊。
在社會民生改善方面,可以從居民生活質量、公共服務水平、共同富裕程度進行考察。結合當前發展目標,加入了“共同富裕程度”這一二級指標??紤]到中小城市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礎平臺,城鄉差距過大會抑制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從而影響社會民生與城市綜合實力。下設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之比、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城區居民最高最低收入倍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之比4個三級指標。結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在公共服務水平模塊新增了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床位數等指標。同時,根據近幾年來的數據采集實踐情況,刪除了住房成套率、電子商務與GDP比值、行政轄區內三級醫院個數等指標。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由于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造成的損耗主要體現在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和土壤的污染,造成空氣質量惡化、人均淡水減少、土地荒漠化以及森林覆蓋面積縮小,可以從資源節約、綠色生活、污染治理、環境質量等方面評價。為使二級指標名稱更具概括性,將原來的二級指標“生態建設”修改為“環境質量”。結合綠色發展理念,加入了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指標,同時調整了部分指標表述。
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相比2021年指標體系,2022年更加突出鄉村發展在城鄉融合中的作用,將二級指標“城鄉差距”調整為“鄉村建設”。并用農村戶籍初中畢業生升學率與城鎮戶籍初中畢業生升學率之比、行政村公共交通覆蓋率、通村公路硬化率、行政村光纖接入率4個三級指標來進行評價。
在創新驅動引領方面,創新是引領中小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是實施創新驅動的重要戰略支撐,因此提升中小城市創新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此處選擇從創新環境、創新活力、創新投入、創新成效4個方面進行衡量。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新增了科技進步貢獻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區產業增加值3個三級指標,同時調整了個別指標表述,以更好衡量創新驅動引領情況。
在社會治理優化方面,從政府行為規范化、行政效率、社會安全三方面進行衡量。城市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心。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將原來的一級指標“現代治理效率”修改為“社會治理優化”,將二級指標“政府行為效率”、“政府行政審批效率”合并為“行政效率”,并新增二級指標“社會安全”。在此基礎上,更改相應三級指標。
3.評價結果分析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4.1,與上年相比提高了3.3點。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指數達到81.5,提高了4.4;中部地區緊隨其后,指數達到74.5,提高了3.7;西部地區為68.3,提高了2.7;東北地區為67.6,提高了2.0。
強縣強區GDP增速、人均GDP等關鍵指標領先,引領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百強縣市平均GDP增速達到8.63%,超過國內GDP增速(8.1%)0.53個百分點。百強區平均GDP增速為8.24%,其中有一半的百強區GDP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強縣強區標桿引領作用充分顯現,賦能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表3 2021年百強縣市、百強區GDP增速、人均GDP等指標情況

數據來源:2021年相關縣市統計公報。
2021年百強縣市常住人口達到9288.70萬人,人均GDP為11.4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8.1萬元)1.42倍。2021年百強縣市以占全國1.86%的國土面積和6.58%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33%的GDP和3.78%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人均GDP來看,2021年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江陰市、仁懷市、昆山市、神木市、張家港市7個縣域人均GDP超20萬元,處于領先位置。
表4 2022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在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昆山市連續18年穩居全國第一,而且昆山是全國唯一一個GDP突破4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的縣市。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占66席,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占23席、9席和2席。入圍百強縣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有25席,浙江和山東分別以18席和13席分列二、三名。
百強縣市作為縣域經濟“火車頭”,對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以江蘇、浙江和山東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基本形成了百強縣市、“千億縣市”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而寧夏靈武市、廣西平果市、新疆庫爾勒市、云南安寧市、吉林梅河口市、貴州仁懷市等進入全國百強縣市對于推動西部、東北地區省域內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同時對于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表5 2022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21年百強區常住人口達到10910.59萬人,人均GDP達到12.0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以占全國7.7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1.52%的GDP和4.44%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其中,高港區、黃埔區、曹妃甸區、武進區、新北區、溧水區、虎丘區等7個百強區人均GDP超20萬元,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在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中,東部地區占77席,中部和西部地區相近,分別占11席和12席。入圍市轄區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有23席;浙江和廣東緊隨其后,分別有20席和15席。
(二)綠色發展指數
1.綠色發展內涵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發展”與“綠色”二者關系設定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導向,開創了新時代的綠色發展觀。從內涵上講,綠色發展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的發展方式,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破解了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新時代的綠色發展要求發揮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能力,強調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求通過發展綠色創新科技,在開辟新綠色產業的過程中創造新經濟增長點。中小城市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應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關系,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2.指標體系構建
為反映中小城市在綠色發展方面的成就,樹立全國綠色發展新標桿,加速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課題組構建了中小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力求體現新時代“發展”與“綠色”相統一的內涵。該指數從資源節約、綠色生活、污染治理和環境質量等4個維度對中小城市綠色發展進行評價,下設28個二級指標(見表6)。
表6 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痹谫Y源節約方面,重點衡量各城市對能源、水、地等的消耗強度,評價各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情況,共選取萬元GDP能耗、萬元GDP耗水量、新能源使用比重、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率、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單位建設用地面積二三產業增加值等共7個指標進行統計評價。需要指出的是,萬元GDP能耗、水耗、用地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中小城市產業結構是地域分工的結果,存在著不可比性。用行業或單位產品耗能耗水替代,又有數據可得性問題。
綠色生活方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實踐不斷開拓創新。本課題研究立足實踐中的新情況和新進展,分別從綠色出行、廁所改革、綠色建筑等具體實踐的角度展開綠色生活指標體系構建,下設城市通勤綠色出行率、每萬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物比重、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5個二級指標。其中,城市通勤綠色出行率為新加入指標。
在污染治理方面,本課題從水資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大產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防治等方面出發,力求對各中小城市液固氣三態污染治理進行科學評價。下設工業廢氣達標排放率、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率、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單位耕地使用農藥減少率、環保投入與GDP比值等共12個指標進行衡量。
在環境質量方面,設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森林覆蓋率、(國考、省考、市考)斷面水質達標率4個二級指標進行衡量。
3.評價結果分析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達到64.5,與上年相比提高2.3點。中小城市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方面持續發力,近兩年在資源節約、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進步尤為明顯。
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仍然遙遙領先,提高了2.8,達到70.7。這主要是由于東部地區中小城市綠色發展起點較高,近年來隨著產業加快升級,資源節約水平快速上升,生態建設投入持續加大。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也有所上升,分別達到61.8、54.9和57.5。
表7 2022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在綠色發展百強縣市榜單中,東部地區占77席,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11席和12席,入圍縣市最多的江蘇、浙江和廣東分別占23席、20席和15席。
表8 2022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在綠色發展百強區榜單中,東部地區占69席,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15席和14席,東北地區占2席,入圍市轄區最多的江蘇、浙江、廣東,分別占21席、18席和17席。
(三)投資潛力指數
1.投資潛力內涵
投資潛力指數,主要用于表征城市吸納投資的潛力。由于資本的本性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資本形成和積累的關鍵在于營造良好的投資和營商環境。當前,通過整合城市各種資源,營造良好的城市投資和營商環境,仍然是中小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投資潛力評價側重于對蘊涵在中小城市這一縣域中心的投資環境的營造和投資機會的發掘,以引導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并對投資者決策提出建議。
2.指標體系構建
表9 中小城市投資潛力指數指標體系

在人口和人力資源這一維度,由于人口規模越大意味著更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和更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常住人口規模是投資潛力的正向指標;而戶籍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比重越小,表明流入的外地人口越多,表明城市具有更大潛力,因此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為投資潛力的逆向指標。在考慮勞動力數量的同時,也要考慮勞動力的“質量”,勞動力素質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勞動力素質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長,意味著更大的投資潛力。綜合以上論述,人口和人力資源維度選取常住人口規模、人口出生率、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比、戶籍凈遷入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共5個二級指標。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中的人口出生率、戶籍凈遷入人口為新增指標。
城市投資機會能否轉化為對投資者的現實吸引力,城市投資潛力能否變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其他基礎條件的完善程度和發展水平。此處主要用轄區路網密度(快速道、主干道)、萬人公共廁所數、城鎮公共供水普及率、城鎮管道燃氣普及率、城鎮寬帶接入速率等指標來衡量。
交通區位對投資效益和企業運營具有重大影響,主要從轄區內是否有(高鐵站、民航機場、普通客運火車站、貨運火車站、港口)、轄區內高速公路出入口個數、與最近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距離等3個指標來衡量。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質量在投資決策中的分量越來越重。生態環境主要用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PM2.5濃度下降率、(國考、省考、市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等6個指標來衡量。
由于本研究未進行問卷調查,因此,營商環境使用政府效率相關指標來衡量。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一定有一個陽光透明、精干高效的城市政府與之相適應。此處主要從政府行為規范化指數(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政府債務變化率)、政府行為效率指數(財政供養公職人員與常住人口之比)、行政審批效率指數(用本級政府審批事項的數量、審批性備案事項在全部備案事項中所占比重等指標)等三個方面來衡量。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中的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新增指標。
3.評價結果分析
2021年中小城市投資潛力進一步提升,指數達到84.6,與2020年相比提高了1.9,對投資潛力提升貢獻最大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分區域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小城市投資潛力指數分別為86.8、85.6、81.7和81.4,較上年分別提高了2.3、2.0、1.6和1.5。
表10 2022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在投資潛力前百強縣市榜單中,東部地區占47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35席、15席和3席。安徽有12個縣市入選,河北、江蘇、浙江各有11個縣市入選。
表11 2022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在投資潛力前百強區榜單中,東部地區占62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16席、20席和2席。入圍市轄區最多的江蘇、廣東分別有25、13席。
(四)科技創新指數
1.科技創新內涵
堅定科技創新引領,是堅持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求,只有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才能更好地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科技創新提升至統領全局的戰略支撐地位。
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重要支撐力、重要引領力、重要承載力,是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技術和產業升級、資源節約的動力源泉。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創新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是今后一段時期的短板。步入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將在經濟雙循環新格局、鄉村振興、城鄉融合以及現代化建設等領域發揮全方位重要作用,科技創新對于中小城市發展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為反映中小城市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成就,本研究建立了中國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指數指標體系,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中小城市發展,提升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核心實力。
2.指標體系構建
科技創新評價力圖對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融資、創新主體、創新成效等進行系統評估。但是囿于數據可得性和可比性,課題組結合創新資源和發展基礎,重點從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潛力、科技創新活力、科技創新成效4個維度來構建指標體系,選擇了15個二級指標(見表12)。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刪去了“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個數”,新增了“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已建成使用面積”,其余指標僅做表述調整。
表12 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指數指標體系

科技創新平臺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具有聚集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作用??萍紕撔缕脚_包括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建成使用面積,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部門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創新創業平臺。
科技創新潛力通常與一座城市所擁有的研發機構數量、研發人才儲備、研發經費投入以及高效的研發管理體系息息相關??萍紕撔聺摿νㄟ^教育科技支出占本級財政支出比重、研發投入增長率、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每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每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等五個指標來衡量。
科技創新活力一般指科技創新熱度、科技創新力度、科技創新高度、科技創新廣度和科技創新深度等。創新活力通過當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當年新增注冊商標數兩個指標來衡量。
科技創新最終要反映到其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貢獻上來。創新成效通過科技進步貢獻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高新技術企業數、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占GDP比重等五個指標來衡量。
3.評價結果分析
2021年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指數為61.6,盡管縱向來看仍然在進步,但與大城市相比,創新能力較弱、創新成效不顯著等問題仍然比較明顯。盡管部分中小城市在創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多數中小城市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尤為重要的是,中小城市的創新要素聚集能力總體上還比較弱,市場化的企業研發投入所占比重也比較低。這既是由中小城市的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和發展階段所決定的,也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中小城市在創新網絡中的相對弱勢地位。
分區域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的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指數分別為69.5、59.5、55.1和54.5。東部地區中小城市的科創能力以較快速度提升的同時,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小城市的科創能力則基本處于徘徊狀態,區域之間創新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表13 2022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在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榜單中,東部地區占63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27席、8席和2席。入圍城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有21個,此外,浙江和山東入圍城市也較多,分別有15個、12個城市入圍。
表14 2022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在科技創新百強市轄區榜單中,東部地區占71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12席、15席和2席。入圍市轄區最多的省份是江蘇和浙江,各有20席,廣東入圍13席。
(五)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
1.新型城鎮化內涵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推進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戰略。新型城鎮化是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的城鎮化,既考慮農民進城就業崗位的數量和質量供給,也考慮城市全體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保障體系。
自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來,各中小城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加快城鎮現代化建設、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久久為功、奮力前進,總體呈現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為全國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中小城市的城鎮化質量,是引導中小城市借鑒先進經驗、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必然要求,也為檢討城鎮化相關體制機制、強化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支撐體系所必需。課題組從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內涵出發,依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結合中小城市發展實際,從城鎮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保護4個方面構建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見表15)。
表15 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指標體系

城市城鎮化水平越高,對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吸引力越強,常住人口市民化質量越高,因此城鎮化水平選用“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比”“轄區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進行衡量。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刪除了“年末建成區路網密度”且將其移入基礎設施模塊,考慮到不同城市的發展類型,刪除了“一二三產業比重”這一指標。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是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完善優化將使新型城鎮化民生保障基礎更加扎實?!丁笆濉眹一竟卜涨鍐巍分赋龌竟卜找话惆ü步逃?、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8個領域。因此,本研究用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比例、城鎮失業人員與農民工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覆蓋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城區常住人口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城區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覆蓋率等6個指標來衡量,其中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覆蓋率為2022年新增指標。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目的在于推進美麗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從而提升居民居住質量,增強居民幸福感。因此選用年末建成區路網密度、城市家庭寬帶接入速率、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城區生活污水處理達標率、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區飲用水達標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達標率、農村飲用水達標率等9個指標進行評價。其中,城區飲用水達標率、農村飲用水達標率為新增指標。
資源環境維度用于體現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及高質量保護有機結合程度,因此選用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工業用地畝均效益、綠色能源使用比重、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建成區綠地率等6個指標進行評價。其中,工業用地畝均效益為新增指標。
3.評價結果分析
2021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為49.6,比2020年提高2.6。近年來中小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取得較大進步,推動城鎮化質量持續提升。本年度推動城鎮化質量指數提升的最重要動力是基本公共服務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小城市發展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區位良好、經濟發展較快的中小城市,尤其位于城市群中、與中心城市距離較近的城市,人口規模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人口減少的縣市數量也在快速增加,大約三分之一的縣市都面臨較大的人口減少的壓力。
2021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數分別提高2.9、2.8、2.1和2.1,達到51.2、49.0、47.4和47.9。2021年度新型城鎮化質量100強縣市及新型城鎮化質量100強市轄區排序如表16和表17所示。
表16 2022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在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榜單中,東部地區占57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27席、12席和4席。入圍城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有19席,此外,浙江和山東入圍城市也較多,分別有13席、10席城市入圍。
表17 2022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在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市轄區榜單中,東部地區占72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14席、12席和2席。入圍市轄區最多的省份是江蘇和浙江,分別有22席和20席。
(六)建制鎮綜合實力指數
1.指標體系構建
我們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千強鎮”、全國重點鎮、各省發展態勢較好的鎮等為基本評價對象??紤]到建制鎮數據可得性和可比性,我們選取了鎮區建成區面積、鎮區常住人口、轄區人均GDP、轄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固定資本形成凈額、營業面積50平方米及以上超市數、城鄉居民收入等共15個指標(見表18)。
表18 建制鎮綜合實力指數指標體系

與2021年指標體系相比,2022年中的鎮區建成區面積、鎮區常住人口、轄區人均GDP、轄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營業面積50平方米及以上商超數、行政村公共交通覆蓋率、學前三年幼兒入學率、高中階段入學率、本鎮每萬人常住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本鎮每萬人常住人口擁有病床數為新增指標。
2.評價結果分析
在建立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對全國建制鎮綜合實力發展水平進行了測算,得到全國千強鎮榜單。
在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中,東部地區占796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占143席、50席和11席。分省份來看,東部地區的江蘇、浙江保持領先,上榜數量分別為268席和229席,廣東上榜數量也較多,有114席;中部地區安徽、河南、湖北、江西上榜數量較多,分別有45席、35席、30席和26席;西部地區內蒙古領先,占12席;東北地區千強鎮實現全覆蓋,其中遼寧以8席保持領先。
表19 2022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 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
摘 要:“GDP千億縣市”(以下簡稱千億縣市)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在引領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全國有43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一千億元,GDP總量達到7.05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17%。千億縣市是中小城市發展的領頭羊,研究分析其近十年發展歷程,對于其他中小城市確定未來發展戰略與方向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小城市;千億縣市;高質量發展
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器?!扒|縣市”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在引領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千億縣市為43個,GDP總量達到7.05萬億元,千億縣市數量不斷增加、經濟總量持續壯大。
寸土生尺金,人少力不寡。作為全國中小城市的領頭羊,43個千億縣市以約占全國0.3%的人口,在全國0.15%的土地上,創造了全國6.17%的經濟總量(見表1)。其中,昆山市、江陰市GDP分別以4748.06億元、4580.33億元領跑全國縣域;張家港市GDP超3000億元大關,晉江市、常熟市、慈溪市、宜興市、長沙縣5個縣域GDP在2000~3000億元。
表1 2021年全國43個GDP超千億元縣市主要數據

隨著千億縣市綜合實力鞏固提升,人口呈現加速集聚態勢。2021年末43個千億縣市常住人口(七普人口)達到5141.47萬人,較2012年增加506.40萬人,累計增長10.93%。其中義烏市和昆山市十年間常住人口分別增加62.54萬人和44.76萬人,位居前列。據近期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其中昆山市、義烏市、慈溪市和晉江市等4個縣級市明確為大城市。
分區域來看,43個千億縣市俱樂部中,34個位于沿海地區,9個位于內陸地區。從省份分布來看,江蘇占17席,比重近四成;浙江占9席,有兩個縣市進入前十名;福建占5席,山東占3席,其余省份席位較少??梢哉f,長三角地區是誕生千億縣市的“沃土”。一方面,該地區交通便利,在近一千多年以來一直是經濟繁榮之地,商業底蘊深厚,改革開放后這些特點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層級結構最為合理的城市群,群里各中小城市產業特色鮮明、區域分工合理。
令人遺憾的是,2021年東北地區尚無千億中小城市。事實上,早在2013年,遼寧瓦房店市GDP就已超千億,位居第8,而當時千億縣市總量也不過才12個。近幾年瓦房店市發展步伐放緩,GDP在九百億元左右。以瓦房店市為代表的東北工業型城市,應通過多種渠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年拼搏,十年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千億縣市把握大勢機遇、謀跨越,綜合實力快速躍升。一是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發展效益逐步顯現。2012~2021年,千億縣市經濟總體保持穩步增長態勢,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3.61萬億元擴大到2021年的7.05萬億元,年均增長7.7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73%)1個百分點,占全國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6.70%下降至2021年的6.17%(見圖1)。2021年千億縣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新突破,達到13.72萬元,高于全國80976元的水平,與2012年相比,增長近八成,年均增長6.42%,發展效益顯著增強。
注:以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為樣本,匯總整理2012~2021年數據。
數據來源:2012~2020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21年相關縣市統計公報。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2年的4.9:55.5:39.6調整為2021年的4.1:55.2:4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農業經濟穩中有進。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895億元,十年累計1230億元,年均增長6.34%,略高于全國6.02%的水平。43個千億縣市的引領發展,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支撐。
第二產業實力持續增強,工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38291億元,十年累計20178億元,年均增長8.46%,高于全國7.03%的水平。2021年千億縣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3.72萬億元,年均增長8.23%,其中昆山市成為全國第一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的縣市。近年來,千億縣市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與轉型升級,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科技水平,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程度同步加深,高端制造大幅增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顯著提升,為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形成有力支撐。
第三產業釋放主動力,服務業新動能打造新引擎。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8691億元,十年累計13020億元,年均增長6.95%,低于全國10.67%的水平。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聚集性、接觸性服務業受到較大影響,導致千億縣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出現負增長,但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千億縣市服務業同樣呈現出了強大的發展韌性,為縣域經濟和我國整體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是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隨著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千億縣市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速,財政“蛋糕”越做越大。2012~2021年,43個千億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487億元增長至5566億元,十年間累計3079億元,年均增長9.3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0個百分點。千億縣市財政收入規模全國占比不斷提升,由2012年的2.12%穩步提升至2021年的2.75%,十年間提高0.63個百分點,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
圖2 2012~2021年千億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占全國比重情況
注:以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為樣本,匯總整理2012~2021年數據。
數據來源:2012~2020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21年相關縣市統計公報。
四是城鄉環境持續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開始深入人心。作為中小城市的“領頭羊”,千億縣市緊跟中央部署,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公民環境權利得到切實保護。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空氣更加清新。根據2021年統計公報數據顯示,43個千億縣市中超60%的縣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在85%以上。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水質持續優化?!吨袊鞘薪ㄔO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43個千億縣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平均值為97.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4%。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2021年43個千億縣市平均擁有公共廁所數210座,道路清掃保潔平均面積近842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縣域擁有市容環衛專用車輛設備272輛。城市綠化建設有效推進,平均每市綠化覆蓋面積、綠地面積、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242公頃、2943公頃、592公頃,平均擁有公園21個。
五是民生福祉大幅增進。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2012年的1672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9972億元,年均增長10.16%。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總體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22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31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906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十年來,43個千億縣市通過“改、擴、建”三步走,一改設施落后、師資匱乏的面貌。數據顯示,43個千億縣市小學在校學生數從2012年的265.42萬人增至2021年的427.58萬,年均增長5.44%;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從185.39萬人增至260.72萬人,十年累計75.33萬人,年均增長3.86%,教育資源均等化加速推進。
醫療保障水平有效提升。43個千億縣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從2012的14.38萬張增至2021年的28.65萬張,年均增長7.96%;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從2012年的1273個增至2021年的1534個,年均增長2.10%;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從2012年的17.24萬張增至2021年的28.92萬張,年均增長5.92%。
就業與社會保障,一頭連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十年來,億萬勞動者通過穩定就業撐起一個個家庭的同時,自身合法權益也得到有效維護,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持續提升,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2021年43個千億縣市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20萬人,43個千億縣市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左右。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接下來,以43個千億縣市為代表的中小城市將繼續推動社會保障工作行穩致遠,加強民生改善創新,不斷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